只有在以中心—外围为特征的再分配体系中,货币才有可能发展出面向所有人和所有物品的某种用途,这是迈向通用货币的关键一步。
我们的讨论发现,这是货币理论与真实世界脱节最为严重的地方。比如,金融服务业的增加值可能既来自服务和资产负债撮合,也来自套利性自营。
与此类似,金融机构在资产膨胀阶段,大概率会补充资本金而不会削减资产。关于货币增长是否仅仅造成通货膨胀,抑或在造成通胀的同时带动了经济增长,即货币增长的名义效应和实际效应究竟如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处于站队式争论状态。第二个猜想是世界货币是主权货币当局的条约,或者说是超主权货币。如果货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发行,那么既然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外生决定的,是否在逻辑上可以认为中央银行是资产泡沫化的始作俑者?原本我们的争论在于货币政策的中性与非中性二分法,在我一再强调任何模型推演必须符合真实世界的货币运行时,我们取得的共识是: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叠加态之外,还存在另一种货币政策形态——货币增量的超级中性,即如果实体经济已经实现了货币配置最优化,那么任何货币政策所导致的货币增量变化,既不造成产出变动(即没有实际效应),也不造成物价变动(即没有名义效应),而只形成资产价格变动(因为缺乏更好的定义,我们只好给出超级中性概念)。无论哪种形式,在一个充分套利的市场上,都会影响该货币的供应量或利率。
换句话说,一切外汇储备和主权财富基金持有人所谓的外汇账面资产,或者以该种货币资产形式存在,或者以离岸市场的货币资产形式存在。因此,该货币发行国的中央银行实际面临的是全球货币需求,而非本国境内的货币需求。由于养老金融资本的管理周期长达数十年,有可能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如何穿越可能的经济下行周期,这是非常重要的风险考量。
另一方面,三支柱还在发展初期,潜力很大。当然也要看到养老金融工作面临的挑战,尤其是以下两点:一是老龄化趋势加重了养老负担,对养老金融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养老金融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根据工信部等机构预测,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0万亿元。
二是在兼顾养老金融的双重属性方面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相对短缺。进一步发展养老金融,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养老金融必将迎来蓬勃发展。与普通储蓄相比,养老储蓄的主要特点是期限较长,有的长达20年以上。关于后者,国家统计局专门颁布了《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其中的服务业包括个人养老财富管理以及遗产的金融规划等。促进三支柱平衡发展,实现养老金融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养老金来源及相应的制度体系由三个支柱构成:第一个支柱是基本养老金,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类,由国家强制实施,是为了保障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所谓养老金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发挥着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功能。二是服务业领域的养老储蓄以及养老理财业也发展较快。第二支柱于2004年开始实施,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规模达到3.11万亿元。
确保金融活动中养老金融的盈利属性以及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属性得到相互协调,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必由之路。在提出养老金融之前,我国采取了大力度措施利用财政政策来维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养老金融与一般金融活动一样,要面对微观层面的市场风险以及宏观层面的通货膨胀风险等,但还要面对一些独特的风险。第三个支柱是个人养老金。
一是具有营利性,这是养老金融同其他一般金融活动具有的相同属性,即获取目标投资收益率养老金金融方面,三支柱形成的资金总额稳步增长。进一步发展养老金融,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养老金融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逐步认识到,财政政策不应成为唯一手段,必须利用金融市场促进三支柱平衡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针对第三支柱的养老金金融,以促进三支柱账户资金的平衡,对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不同的地区,实行有差异化的养老金融战略,实现养老金的时空最优配置。由于养老金融资本的管理周期长达数十年,有可能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如何穿越可能的经济下行周期,这是非常重要的风险考量。截至2022年底,全国20多个省市已经运营的金融支持的养老社区项目达到60个。
养老金融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前者也被称作养老金金融,后者则被称为养老产业金融。
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进一步推进养老金融发展壮大。 我国开展养老金融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老金融工作稳步展开,尤其是随着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养老金福利,养老金融正在有效地助力我国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养老金制度。
但个人和机构都难以精确预测平均预期寿命之后的剩余寿命,从而很难通过金融工具设计期限不定的终身年金。一是具有营利性,这是养老金融同其他一般金融活动具有的相同属性,即获取目标投资收益率。
确保金融活动中养老金融的盈利属性以及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属性得到相互协调,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必由之路。养老金是市场主流的长期资金来源,养老金融的蓬勃发展应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当然也要看到养老金融工作面临的挑战,尤其是以下两点:一是老龄化趋势加重了养老负担,对养老金融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 推进养老金融发展壮大应对老龄化冲击,养老金融大有可为。
二是需要平稳跨越经济长周期的风险。积极探索养老金发展规律,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
养老金融与养老金制度有着密切联系。未来应积极推进养老金金融市场发育,推进实践创新。
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准确把握养老金融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为促进养老体系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助力。另一方面,三支柱还在发展初期,潜力很大。
人们通常能较好地规划从退休到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养老现金流,金融机构也能比较准确地估算平均预期寿命之前的人均养老资产总额,由此回溯三支柱对应的养老金总额要求及其可能的养老金替代率,做好金融活动规划。目前,养老金投资回报中很大比例来自银行储蓄的复利。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的要求,为养老金融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目前,养老产业金融应优先投入老年人与青壮年人口增长率平衡区域,而养老金金融可以优先在快速老龄化区域以及较慢老龄化区域加快发展。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养老金融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第二个支柱是职业养老金,包含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
由此,养老金融包括养老金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两部分。根据工信部等机构预测,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0万亿元。
二是在兼顾养老金融的双重属性方面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相对短缺。截至2022年末,全国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2.11万亿元。